观音大士和观音菩萨 站观音和坐观音有什么区别

时间:2023-08-24 12:47:36 版权说明:以下内容来自网友投稿,若有侵权请联系:259687886@qq.com 处理。

观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有什么区别

观音菩萨即观世音(观世音菩萨),二者所指的都是同一佛,只是称谓不同而已,观世音是鸠摩罗什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这是同一梵语的不同传译。每略称为观音。

观世音

自修义:观世音,是《楞严经》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达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境地。佛教认为,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受外境例如赞叹或诽谤所动,所以生起烦恼并促成恶业,从而受轮转生死的苦报。

而观察分析世间音声的虚妄不实,能不受所动,达到“如如不动”大解脱境。《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自述了得名的原因,他说自己正是因为达到了“观世音”的修行境界,被当时的如来所赞叹并赐名“观世音”。

度他义:观世音,指的是这位菩萨能观察世间众生的心声并救拔其苦。《法华经普门品》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有一位观世音菩萨,而专心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同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悲华经》中说,宝藏佛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功德,所以赐名为“观世音”。

观自在

特指:Avalokiteśvara,玄奘认为含“观照纵任”之意,即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Avalokita为“观”,iśvara为“自在”,意为众生所见之主,所以玄奘译为观自在菩萨,可见於《般若心经》。

太虚大师认为: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洞彻世间“五蕴皆空”的真实相,而达到“观自在”境界,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所以不能照见五蕴皆空。而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这样则成为无我的大慈大悲,成立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功用。

通指:观自在菩萨,即般若观慧已得自在的菩萨,不一定特指补怛落迦的观世音菩萨。菩萨依德立名,有某种特殊功德,即名为某某。如《华严经》中便出现若干同名同号的菩萨。印顺法师依此认为,谁有观自在的功德,谁就可以名为观自在。观是对於宇宙人生真理的观察,由此洞见人生的究竟。

自在指摆脱了有漏有取的蕴等系缚,而得身心的自由自在。佛经上说,八地以上的菩萨,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是菩萨的观自在者。所以凡是菩萨登地,通达真理,断我法执,度生死苦,即可名观自在。而《心经》开头的“观自在菩萨”,便是依此义而言的。

扩展资料

观世音菩萨(梵文:,Avalokiteśvara),观世音来自于竺法护与其弟子译于长安敦煌寺的《正法华经》。竺法护初译“光世音”其弟子聂道真改为“观世音”。玄奘新译为观自在,每略称为观音。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

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

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在江、浙、闽、广、台湾,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传说的道场

浙江普陀山:浙江定海的普陀山,本名梅岑,受《华严经》补怛洛迦的影响,改名为“普陀山”。古时我国与日本、高丽、新罗等诸国来往,多以为此岛为转站等候风信扬帆。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来华求法的日本僧人慧锷,在五台山请到一尊观音像,想带回日本供养。

慧锷从四明(浙江宁波境内)出海,当船经过舟山群岛时,被狂风恶浪阻住了归程,传说当时的海面伸出了许多铁莲华,船不能前航,被迫将圣像留在岛上结庐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此岛有缘,朝拜的人日渐多了起来,终更名为普陀山,成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现在的普陀山与洛迦山,是属于舟山群岛的两个小岛。普陀山的面积为11.82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其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最高点为佛顶山白华顶,海拔288.2米。现存有三十多座寺院散布于全岛各处,其中以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并称为三大寺,其余尚有梵音洞、紫竹林、福泉庵、梅福庵、杨枝庵、大乘庵、广福庵、圆通庵、海澄庵、祥慧庵等较为知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观世音

观音菩萨为什么可以叫做观音大士

观音菩萨最像者

大士是佛教称如来和菩萨的称呼。佛教在魏晋南北朝传入,那时的人们就已经称呼如来菩萨为大士了。

亦可特指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自唐避李世民的讳始,每略称为观音。

张大千有名画《敦煌莫高窟初唐画大士像》,这说明自古至今大士都是佛教用来称呼如来或者菩萨的。又因为佛教信徒最信仰的是观音菩萨,久而久之,大士就直接特指观音大士了。如《红楼梦》第五十回:"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扩展资料:

观世音菩萨(梵文:,Avalokiteśvara),观世音来自于竺法护与其弟子译于长安敦煌寺的《正法华经》。竺法护初译“光世音”其弟子聂道真改为“观世音”。玄奘新译为观自在,每略称为观音。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

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在江、浙、闽、广、台湾,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菩萨之异名

经典中所举出菩萨之异名有:开士(菩提萨埵)、大士(摩诃萨埵)、尊人(第一萨埵)、圣士(胜萨埵)、超士(最胜萨埵)、上人(上萨埵)、无上(无上萨埵)、力士(力萨埵)、无双(无等菩萨)、无思议(不思议萨埵)、佛子、佛持、大师、大圣、大功德、大自在、正士、始士、高士、大道心成众生、法臣、法王子、胜生子、广大萨埵、极妙萨埵、胜出一切三界萨埵、身业无失语业无失意业无失、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意业清净、身业无动语业无动意业无动、成就觉慧(梵dhi^mat,有慧者)、最上照明(梵uttama-dyuti,上成就)、最胜真子(梵jina-putra,最胜之子、降伏子)、最胜任持(梵jina^dha^ra,最胜所依、降伏持)

普能降伏(梵vijetr!,最胜所使、能降伏)、最胜萌芽(梵jina^n%kura,最胜芽)、勇健(梵vikra^nta,猛健、勇猛)、最圣(梵parama^s/carya,上轨范师、上圣)、商主(梵sa^rthava^ha,导师)、大称(梵maha^-yas/as,具大名称、大名称)、怜愍(梵kr!pa^lu,成就慈悲、有悲)、大福(梵maha^-pun!ya,大福德)、自在(梵i^s/vara,富自在、自在行)、法师(梵dha^rmika,大法师、正说者)等。又以菩萨乃发大菩提心,满足世出世之胜希愿,故称菩萨众为‘胜愿菩提大心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世音

观世音菩萨和观音大士有什么不一样

阿弥陀佛,仁者:

观音菩萨在道教人眼中,是慈航普度的道人。佛教在传入后,为了生存,广泛吸纳本土文化,故而吸收了本土道教的慈航普度道人的形象,并与印度相关传说对应起来,于是便有了南海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出现,又称南海大士,故而民间也有称观世音菩萨为观音大士。所以,观音的形象也由原来的印度双头马驹的形象演变到了汉地的男人形象,后又演变成了女性的形象。

从客观实际来看,在民间人们所认为的角度,观音大士是佛家与道家的共同信仰,所以国内道教中的各大道教门派都有观世音菩萨的信仰,现今的研究佛道的学者或还在门外的修行的人,通过各种渠道去推测观世音菩萨与慈航道人是否一样,试图通过自己的人为意识为自己也为他人架设属于自己的心灵认知,但是却不知大道本源原本就是相通的,显化的方式也许不同,道教有道教的显化方式,佛教有佛教的显化方式,但观世音菩萨的的本源直指却是一样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OK,以上希望帮到你,祝吉祥如意!

展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