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最早的道观是什么 简述泉州道教文化的历史

时间:2022-04-10 22:52:21 版权说明:以下内容来自网友投稿,若有侵权请联系:259687886@qq.com 处理。

       七、明泉州民间道教盛行
       据《续通志》·根据《职务官略》,中央政府设立了道教部门;政府设立了道教部门,设立了一个都纪和副都纪;国家设立了道教部门,设立了一个道教部门;县设立了道教部门,设立了一个道教部门。明朝政府管理道教事务的官方历史一般由道士担任,只设立官职,不给予工资。泉州的道教部门位于神秘的观点中。
       明初上半年,道教依然盛行,泉州修建了许多宫观,如洪武年间(1368-1398年)重建紫帽山金粟真观。惠安人杨必禄、张崇道重建惠安东岳宫。乾隆《泉州府志》·明初,有纪道士寄寓泉州玄妙观,其徒为名道士董伯华。
       明朝中期,封建统治思想的支柱是儒家思想,视道教为异端,但强调神道教以助教为主,吸收一些道教思想,丰富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的有效工具。因此,在明朝中后期,虽然上层道教逐渐衰落,但民间道教仍然非常流行。例如,永乐(1403-1424年)、天顺(1457-1464年)、成化(1465-1487年)年间,屡次修建泉州紫极宫。
       正统九年(1444年),道士吴云靖在紫帽山建古玄室;景泰三年(1452年),重修德化崇道观;宣德年间(1426-1435年),李森建安溪清溪宫;景泰年间(1450-1457年)道士陈静怀重建惠安科山寺;天顺年间(1457-1464年),李森建立了龙津观。
       明代泉州也有一些著名的道士,如吴云靖和董伯华。董伯华,晋江人,得道于吴云靖,后尸解清远山紫极宫。伯华活着,给郭姓风、雷、云、雨画像、雷石,磨水可以愈病。
       这四幅肖像被称为四顾眼,即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画中的风、雷、云、雨神的两只眼睛都与欣赏者的两只眼睛相对,因此被称为四顾眼。它可以被称为明代泉州地方图片的独特技能。今天,这四幅画仍然完好地保存在泉州文物管理委员会。
       20世纪50年代初,厦门大学人类学教授林惠祥来到泉州考古学。据说泉州东街郭的后裔仍然保留着雷公石、云、风、雷、雨的祖传道教图片,并立即拜访了郭的家人。他的后裔说雷公石可以给厦门大学,但四眼图片不知道去哪里。20世纪50年代末,厦门海关发现了四眼图片,并将其送回泉州。
       中国民间早就有雷公的传说,雷公一手拿着斧头,就会从天而降。汉代山东武氏祠石室的石刻有雷神雕像。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说:世界上有雷斧、雷楔的人,云雷神掉下来的比雷下的还多。
       也就是说,古代人类的石器埋在地下。雷雨过后,由于自来水的冲刷,它们暴露在地面上。人们发现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大惊小怪,所以他们有迷信,甚至用雷公的力量来避邪治病。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将雷公石列为药物之一,并表明其功能是主要惊心动魄、恍惚无知,其用法是石淋、磨汁、煮衣。
       泉州的雷公石实际上是新石器时代的石头,长方形扁平,长14.3厘米,最宽的地方6.3厘米,最厚2.2厘米。刀片的一侧倾斜,另一端应该是平的。但它已经被磨成圆形。雷公石今天保存在厦门人类学博物馆。发现了明代董伯华的风、云、雷、雨画和雷公石,为我们研究明代泉州的道教思想文化提供了实物。
       明代泉州也有一些著名的道教学者,如进步思杨家、官绅陈用宾、解元李光缙等。


       八、清泉州道教衰微
       清朝时期,最高统治者采取了重佛抑道的政策。乾隆皇帝时,真人的官阶从二品降到五品,禁止法官传递。他还限制了天师的权力,只允许他控制山路。道光皇帝时,宫廷停止了传统的天师朝圣礼仪,上层道教的地位日益下降。
       但是清朝统治者仍然继续利用民间道教,作为维护其统治的补充。所以泉州的民间道教仍然流行。据《皇朝文献通考·根据职务官员考试,清代道教职务官员继承了明朝制度。泉州道教纪律司仍位于元妙观(康熙之间禁止更名)。明清时期,泉州正式道士必须到江西龙虎山天师府领取道教职务。
       为了帮助教育,清政府多次修复泉州一些重要的宫殿观点,因此保存了一些道教宫殿观点。如元妙观、东岳宫、府(县)城隍庙、北帝庙、法石真武庙等。清代泉州地方政府也提高了祭祀规范,以促进教育。例如,在清初,春秋两季,光绪19年(1893年),泉州三教铺龙宫庙的城隍神被授予赵伟的称号。
       清代,泉州也有康熙间宰相安溪人李光地等著名的道教研究学者。

       九、民国时期泉州道教
       清末以后,泉州的道教受到新文化运动和外国宗教文化(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影响。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泉州发生了打破迷信的运动。民间道教受到最严重的影响。许多宫殿观点和礼物被摧毁,一些道教被迫改变他们的职业生涯,其中大多数分散在人们身上。
       因此,很难找到道教理论修养较高的道士。据民国初年统计,泉州市和郊区仍有两三名道士。即使是泉州最早、最大的道教宫--元妙观,也是在三清殿住了几个外省的全真道士,也因与当地世俗化的道士不和,住观不久就离开了。
       当时地方不靖,军阀混战,土匪猖獗,宫观常被驻军占领,山林岩洞更是土匪巢穴。民国八年(1919年),泉州清远山南台岩道士杨武善被土匪劫杀。
       民国初期,泉州道士必须到江西龙虎山领取正式道德职责。后来,这一制度逐渐放松,简化为抄写收藏报、路引、关文、符文作为入口手续。泉州的道士分为中尊和绅士。他们通过评估和认可,并向道教纪律司和政府有关部门备案,称为接受尊重。只有通过接受尊重仪式,才能被认为是中尊重。
       泉州、晋江、南安等地一直是华侨富裕地区,民间道教非常流行。当地的道士大多是正派的,也大多是在家的道士。这些道士崇拜鬼神,画符咒,驱鬼降妖,祈福灾难。这些世俗的正派道士与来自其他地方的全真派道士有矛盾。
       例如,泉州市元妙观的前厅是外地全真道士的住所,主张修行和祭祀三清,但经济收入很小。后厅是当地世俗化的道士住所。这是一种做法,经济收入非常丰厚。因此,观众中的两位道士经常摩擦。后来,经过泉州著名绅士的调解,一度趋于缓和。然而,前厅全真道士因收入微薄、生活无道而离开。至于县乡宫观的道士,他们都靠当地的做法谋生。
       民国时期,泉州道教体现了儒、道、释合一的特点。这一特点早在宋代就开始出现。可以说,儒、道、释形成了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神团体系。在这个神团体系中,有孔子、关夫子、玄天神、如来佛、菩萨、十八罗汉、地狱阎君、祈祷母亲、保存皇帝、天妃、不知名王子、妻子、蔡襄、张勋、陈元光、郑成功等。
       儒、道、释、杂神济济。这种三教合一的寺庙很常见,尤其是泉州城门南门天妃宫和石狮永宁镇的虎秀寺。因此,一些道教宫观逐渐转变为以祭佛为主的寺庙。同样,一些佛教寺庙也转变为以道教神仙为主的宫观。这成为当时泉州道教传播的一大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的泉州道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泉州市人民政府成立宗教局,指导和管理各种宗教。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享有公民平等权利。1954年,泉州文化中心组织了道教小组,其成员包括泉州、晋江、南安等地的道教,收集和整理泉州流传的道教音乐和舞蹈。
       如龙宫献宝、五梅花、玉如意舞、土地公土地婆、钟馗戏鬼等。一些节目还参加了晋江特区和泉州的文艺表演和街头活动。1957年4月,泉州东岳庙道士陈犁前往北京,参加中国道教协会成立,选举陈犁头为总统。
       1965年,泉州道教停止了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元妙观府城隍庙被拆毁改造,没收法器,道士改行。1980年以来,人民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多年间歇性宗教活动逐步恢复。泉州市东岳庙、府城隍庙、永宁镇城隍庙、永春县桃园殿(玄天上帝宫)等一些著名道教宫观相继修复开放。
       1989年12月,泉州市道教文化研究会成立(1997年更名为泉州市民间信仰研究会),出版《泉州市道教文化通讯》、《泉州市道教文化研究》、《泉州市民间信仰研究》等季刊。1995年5月,泉州市道教协会成立,会址设元。

       十一、台湾和南洋泉州道教传播
       明清时期,随着台湾的发展,许多泉州人渡海到台湾进行复垦,道教也向东传播到台湾。与此同时,西方殖民者东来占领东南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掠夺当地资源。当时,遭受残酷封建掠夺和战争的泉州人被迫移民到东南亚国家谋生。鸦片战争生。鸦片战争结束后,根据不平等条约,更多的泉州被送往东南亚、美国和澳大利亚。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从泉州迁徙数万人到台湾垦殖,他的后代继续从泉州移民台湾。施琅统一台湾后,又迁移许多泉州人开发台湾,这些泉州的移民带去了泉州的道教信仰。如石狮市永宁镇城隍庙分炉台湾鹿港等地,多达100多座;安溪县城隍庙分炉台北等地,多达200多座。
       据《泉州华侨志》报道,1841年至1875年,泉州出国人数达到164280人,年平均出国人数为4694人;1906年至1911年,泉州出国人数达到198377人,年平均出国人数达到33063人。泉州的道教文化也随移民传播到世界各地。
       道光年间,泉州人在新加坡建立了道教天宫、天府坛、天府宫。民国14年(1925年),泉州岳庙道士陈住在新加坡,设立了混元道堂,传播道教文化。陈的第三个儿子陈国贤和第四个儿子陈国明是他的父亲。所以今天新加坡的道士都是陈的继承人。法国汉学家施教授研究道教法律仪式,前往新加坡拜陈为师,成为陈道教第24代弟子。

       也许你也喜欢:
       盘点广州有哪些文化遗产?
       不是简单的洞穴:中国十大名窟
       济宁的婚礼习俗和传统礼仪
       济宁大运河文化历史悠久

展开阅读